幻灯二

反贪风暴2 电影-为什么手机拍照经常有「假感」,如何用手机拍出「相机感」?

说得非常到位!手机拍照的“假感”和“相机感”确实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这背后是技术路线和创作理念的根本差异。

下面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假感”的根源,并详细讲解如何用手机拍出“相机感”。

第一部分:为什么手机拍照经常有「假感」?

手机的“假感”主要源于其计算摄影的过度干预。为了在硬件限制下(小传感器、小镜头)得到一张“看起来不错”的照片,手机算法会进行大量“美化”,但这种美化往往牺牲了真实感和质感。

  1. 过度锐化和细节涂抹:

    • 现象: 照片乍一看很清晰,但放大看物体的边缘有白边,像用笔画上去的。同时,为了降噪,算法又会把一些微小的纹理(如皮肤毛孔、织物纤维)当成噪点抹掉,导致画面“塑料感”十足。

    • 根源: 算法在努力弥补小底(传感器)带来的解析力不足和噪点问题。

  2. HDR(高动态范围)不自然:

    • 现象: 暗部太亮,亮部又不够亮,整张照片缺乏应有的光影对比,看起来非常“平”。比如,傍晚的天空和地面的建筑亮度几乎一样,失去了黄昏的氛围。

    • 根源: 手机通过多帧合成,强行提亮阴影、压暗高光,目的是让你“什么都看得清”,但牺牲了光影塑造的空间感和情绪。

  3. 虚假的虚化(抠图失误):

    • 现象: 人像模式或大光圈模式下,物体边缘抠图不精准,该虚化的没虚化(如发丝),不该虚化的却被虚化了。虚化光斑也常常是千篇一律的圆形,缺乏光学镜头的物理美感。

    • 根源: 这是通过AI算法“算”出来的景深,而非物理光圈产生的光学景深。

  4. 夸张的AI色彩和美化:

    • 现象: 天空过蓝、草地过绿、肤色过粉,色彩饱和度拉得过高,看起来很“艳俗”。或者直接给你“美颜”,磨皮到五官模糊。

    • 根源: 手机厂商认为大多数用户喜欢这种“第一眼惊艳”的色彩风格,并将其作为默认设置。

  5. 数码变焦的劣化:

    • 现象: 一旦放大变焦,画面细节就严重损失,充满涂抹感。

    • 根源: 多数手机的变焦是通过主摄裁剪实现的(数码变焦),而非真正的光学变焦。


第二部分:如何用手机拍出「相机感」?

“相机感”的核心在于 「光学物理特性」 和 「人为创作控制」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模仿这种过程,减少算法的干扰,回归摄影的本质。

一、前期设置:把控制权夺回来

  1. 使用专业/RAW模式:

    •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在你的相机设置里找到“专业模式”、“Pro”或“RAW格式”并开启。

    • 好处:

      • RAW格式: 记录了传感器最原始的数据,拥有极高的后期空间,避免了机内JPEG直出的过度压缩和算法处理。

      • 手动控制: 你可以像使用相机一样,手动设置快门速度(S)、感光度(ISO)和白平衡(WB)。

  2. 关闭不必要的AI优化:

    • 在相机设置中,关闭“AI摄影大师”、“场景优化”等功能。这能防止手机自作聪明地识别场景并添加夸张的滤镜。

  3. 谨慎使用HDR:

    • 将HDR设置为“自动”或“关闭”,尽量不要用“强制开启”。让画面保留一些自然的阴影和高光,营造立体感。

  4. 善用长焦镜头:

    • 如果手机有多颗镜头,尽量使用2x或3x等光学定焦镜头进行拍摄,而不是用主摄数码放大。光学镜头的画质和透视关系更好。

二、拍摄技巧:模仿相机的工作方式

  1. 寻找「光影」和「对比度」:

    • 相机感的核心是光影层次。避开正午的顶光,尝试在清晨、黄昏(黄金时刻)或室内有侧光、逆光的时候拍摄。

    • 大胆留黑: 不要害怕阴影,适当的暗部能让主体更突出,画面更有戏剧性。

  2. 创造「真实景深」:

    • 靠近拍摄: 物理景深与拍摄距离密切相关。离你的主体近一些,自然就能获得背景虚化。

    • 让背景远离主体: 主体离背景越远,虚化效果越明显。

    • 慎用人像模式: 如果要用,确保光线充足、主体边缘简洁,并后期微调虚化强度。

  3. 构图做减法:

    • 相机感照片通常主题明确,背景干净。在构图上,多使用:

      • 留白: 给画面呼吸的空间。

      • 引导线: 利用道路、栏杆等将视线引向主体。

      • 框架式构图: 用门窗、拱廊等作为前景框架。

  4. 焦距的选择:

    • 手机主摄通常是等效24-28mm的广角,边缘容易畸变。尝试:

      • 使用2x/3x长焦: 等效50mm-75mm,更接近人眼视角,透视变形小,更适合拍人像和静物,更容易获得“相机感”。

三、后期处理:精细化调整

前期拍摄RAW格式,就是为了给后期留足空间。

  1. 使用专业App:

    • 推荐使用 Snapseed、Lightroom Mobile、VSCO 等。

    • Snapseed 免费且功能强大,Lightroom 对RAW格式支持最好。

  2. 后期核心调整思路:

    • 降低清晰度和锐化: 首先把手机自带的过度锐化“降火”,让边缘恢复自然。

    • 调整影调(光影):

      • 降低阴影、提高高光: 恢复画面自然的光影对比,让该暗的暗下去,该亮的亮起来。

      • 使用曲线工具: 拉一个轻微的“S”形曲线,可以快速增加画面的通透感和质感。

    • 调整色彩:

      • 降低饱和度: 让色彩回归真实耐看。

      • 调整HSL: 单独微调某种颜色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例如,让天空的蓝色更沉稳,让绿色更高级。

    • 添加颗粒/噪点: 适当加入一点点颗粒,可以模仿胶片的质感,让画面更“有机”,减少数码味。

总结:一张「相机感」手机照片的诞生流程

  1. 准备: 打开专业模式,启用RAW格式,关闭AI优化。

  2. 拍摄: 使用长焦镜头,在黄金时刻寻找光影,构图简洁,主体突出。

  3. 后期: 导入Lightroom,先恢复自然光影,再调整色彩,最后适当降低锐化、增加颗粒。

记住,“相机感”的本质是对真实光学现象和摄影者主观意图的尊重。当你开始主动控制画面,而不是全权交给算法时,你的手机照片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