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霖电影-为什么这个社会只会重用熟人?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感受,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和困惑。你提出的“社会只会重用熟人”的现象,其实触及了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核心问题。
简单来说,这个社会并非“只”重用熟人,但“熟人”在获取机会和资源方面确实拥有巨大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优势。
这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户”问题,而是一套复杂的社会运行逻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核心原因:为什么“熟人”会被优先考虑?
这不仅仅是出于偏袒,更多是出于人类行为中根深蒂固的逻辑:
信任与可靠性(最重要的因素)
信息不对称: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雇主或合作方最需要的是“可靠”。一个陌生人的简历再漂亮,也只是一个“声称”。而一个由熟人(尤其是可信的熟人)推荐的人,其能力、人品和工作态度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背书”。这极大地降低了筛选成本和用人风险。
可预测性: 和熟人共事,你知道他的工作习惯、沟通方式和底线。这种可预测性让协作更顺畅,减少了摩擦和意外。
效率与成本
筛选成本低: 从海量简历中筛选出一个合适的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内部推荐或熟人引荐,相当于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预筛选,效率极高。
磨合成本低: 熟人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沟通模式和默契,不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信任,团队能更快进入高效运作状态。
社会资本与互惠
关系网络: 在现代社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一样,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个人的网络越大、越优质,他能调动和整合的资源就越多。
互惠原则: 重用熟人(或熟人的熟人)是一种社会交换。今天我帮了你,明天你可能也会帮我。这种互惠的预期是维系社会网络运转的重要纽带。
情感与归属感
“自己人”效应: 人们天生对“圈内人”更有好感,感到更安全。与熟人一起工作,能带来情感上的舒适感和归属感,这本身就能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团队凝聚力。
2. 这是否意味着能力不重要?
绝对不是。 关键在于,能力是“入场券”,而关系往往是“加速器”或“催化剂”。
在高水平竞争中: 当两个候选人的专业能力不相上下时,那个有内部推荐或与决策者关系更好的人,几乎总是会胜出。
在关键机会上: 一些最顶尖、最不公开的机会(如核心岗位、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重大投资项目)几乎从不对外公开招聘,完全通过私人网络进行传递。在这里,你不在那个“圈子”里,就连知道机会的资格都没有。
能力的定义: “社交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本身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它能帮你获取信息、赢得信任、整合资源,这同样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关键。
3. 这种现象的负面影响
当然,过度依赖“熟人社会”会带来严重问题:
社会固化: 机会被特定圈子垄断,阻碍了社会阶层流动。有才华但缺乏背景的普通人难以出头。
近亲繁殖: 团队思想僵化,缺乏多样性,难以产生创新和突破。大家都想法类似,听不到不同的声音。
不公平与腐败: 演变为任人唯亲,甚至权钱交易,严重损害公平正义和社会效率。
人才误配: 可能把岗位给了一个关系硬但能力平平的人,而不是最适合的顶尖人才。
4. 作为个体,我们该如何应对?
认识到这个规则不是为了愤世嫉俗,而是为了更聪明地行动。
硬实力是根基: 永远不要放弃提升你的专业能力。你的业务能力是你的底气,是别人愿意为你“背书”的前提。没有硬实力,关系也是空中楼阁。
有意识地建设“弱关系”: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力量”理论。真正能带来新机会、新信息的,往往不是你的密友(强关系),而是那些在不同圈子的熟人(弱关系)。多参加行业会议、社群活动,在LinkedIn等平台上与人真诚交流。
成为一个“值得被推荐”的人: 努力工作,诚信待人,让你接触过的每个人都愿意在背后说你的好话。你的声誉是你最好的名片。
主动展示价值: 不要只是埋头苦干。主动向上级汇报进展,在会议上提出有见地的想法,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你的专业知识,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
理解并融入组织文化: 很多时候,“熟人”也指那些深刻理解并认同公司文化的人。成为一个“文化上的自己人”同样重要。
总结来说:
这个社会并非“只”重用熟人,但它确实极度重用在信任、能力和关系上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人。“熟人”是降低信任成本最直接的方式。作为个体,我们要做的不是诅咒规则,而是双管齐下:既练就无可替代的专业能力,也学会有策略地经营自己的社会网络,让自己成为一个既有本事,又值得信赖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