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吴仁惠电影-什么叫穷人思维?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穷人思维”这个词很容易引起误解和争议,因为它常常被误用来指责穷人“因为思维不对才穷”,这忽略了结构性不平等、资源匮乏等关键因素。

我们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穷人思维”:

  1.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在资源稀缺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模式

  2. 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可能带有偏见的社会标签


层面一:客观存在的思维模式(“稀缺心态”的后果)

现代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如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的《稀缺》一书)指出,长期的贫穷和资源稀缺(金钱、时间、知识等)会塑造一种特定的心态,即 “稀缺心态” 。这种心态本身是环境的结果,而非原因。它会催生出一些看似“短视”或“低效”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可以被理解为“穷人思维”的客观内核:

1. 注重当下,难以长期规划

  • 表现:因为眼前的生存压力(明天的饭钱、下个月的房租)过于巨大,所有精力和资源都必须用来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使得他们无暇也无力为未来(比如五年、十年后)做规划。

  • 例子:一个打零工的人,今天拿到工资,可能会先满足当下的消费欲望,因为他无法确定明天是否还有工作,储蓄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奢侈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为。

2. 带宽被占满,认知能力下降

  • 表现:“带宽”是指人的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对贫穷的持续担忧会消耗大量的“带宽”,导致用于思考长远问题、自我提升、做出理性决策的脑力所剩无几。

  • 例子:一个为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开支焦头烂额的父母,很难再有精力去学习一项新技能或思考如何改变职业赛道。

3. 追求“性价比”,但忽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 表现:因为钱少,所以对金钱价格极度敏感,愿意为了节省一点钱而投入大量时间。然而,他们往往忽略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创造更大的价值(机会成本)。

  • 例子:为了省20块钱,花2个小时辗转不同的公交车,而不是直接坐地铁。这两个小时如果用来休息、学习或做兼职,可能创造的价值远超20元。

4. 风险规避极高,不敢试错

  • 表现:由于拥有的资源太少,任何一次失败都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比如创业失败就意味着全家挨饿)。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最安全、最确定的路径,哪怕回报很低。

  • 例子:宁愿守着一份收入微薄但稳定的工作,也不敢去尝试一个有更高收入潜力但也有风险的新机会。

5. 习惯于“消费”而非“投资”

  • 表现:有限的金钱更倾向于用于即时性的消费(如吃顿好的、买部新手机)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而不是用于长远的投资(如购买课程、买书、健身),因为后者的回报周期长且不确定。

  • 例子:领到年终奖后,首先想到的是换手机,而不是报一个能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培训班。

6. 圈子封闭,缺乏有效信息和人脉

  • 表现:所处的社交圈子往往也是同样境遇的人,信息同质化严重,难以接触到能提供新机会、新思路的人脉和信息,形成信息茧房。

  • 例子:周围的人都在讨论如何省电省水,而很少讨论哪个行业有前景,如何投资理财。

核心要点:以上这些模式,本质上是“贫穷”这种环境催生出的“结果”,是人们在极端压力下的理性适应行为。用一个比喻就是:当你在一艘漏水的船上,你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舀水,怎么可能还有心思去研究航海图,规划去哪个富饶的岛屿?


层面二:一个有争议的社会标签

“穷人思维”这个词在社会话语中,常常被滥用了,变成了一种指责受害者的工具

  1. 归因谬误:它将贫穷的复杂原因(社会制度不公、教育资源不均、家庭背景、运气等)简单归咎于个人思维方式的缺陷。仿佛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他们“想得不对”。

  2. 忽视结构性因素:它完全忽略了贫困的系统性根源。一个生在贫困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孩子,他的“思维”和视野与一个生在北上高知家庭的孩子天然就有巨大差距,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和思维能弥补的。

  3. 幸存者偏差:我们总是看到少数几个通过“转变思维”而逆袭的成功案例,却忽略了成千上万即使拥有“富人思维”也依然难以翻身的人。成功者的故事被放大,失败者的沉默被忽略。


总结: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穷人思维”?

  1. 对个人(无论贫富)而言

    • 可以把“穷人思维”理解为 “稀缺心态”下的一系列行为陷阱

    • 核心是认识到带宽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余闲”(金钱上的余闲、时间上的余闲、精力上的余闲),这是跳出“稀缺心态”循环的关键。

    • 在做决策时,有意识地问自己:我是不是在为了省小钱而浪费更宝贵的时间/机会?我是不是因为恐惧而放弃了一个有潜力的选择?我这个行为是在消费还是在投资未来?

  2. 对社会和旁观者而言

    • 切忌居高临下的批判。要理解这些思维模式是恶劣环境的产物,而非懒惰或愚蠢的证明。

    •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改善环境、提供支持系统,比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平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进行财商普及等。当人们不再为最基本的生存而耗尽“带宽”时,他们自然会产生更长远的规划。

结论:“穷人思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但它主要是贫困的结果和症状,而非根本原因。将它简单地视为穷人的“原罪”,是一种片面且冷酷的视角。真正要打破它,既需要个人在认知上的觉醒和努力,更需要社会创造一个能让所有人看到希望、拥有“余闲”的公平环境。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