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斌电影-多喝热水到底有没有用?
简单来说,“多喝热水”有用,但绝非“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它的作用被局限在特定的生理功能上,而其在社交语境中的滥用,也让它带上了复杂的色彩。
下面我们从科学和社交两个角度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 科学角度:喝热水确实有这些好处
从生理学上看,适量饮用温度适宜的热水(建议40-45°C,接近人体体温,不烫口)确实对身体有诸多益处:
促进消化:饭后少量饮用温水,可以帮助分解脂肪,使食物更顺畅地通过消化道,对缓解便秘有一定帮助。冷水则可能使油脂凝固,增加消化负担。
改善血液循环:喝热水能使身体核心温度略微升高,引起血管轻微扩张( vasodilation),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让肌肉放松,对于缓解经期痉挛或肌肉酸痛可能有帮助。
缓解鼻塞与喉咙痛:温热的水蒸气有助于湿润和疏通鼻塞;喝热水则能舒缓发炎、干燥的喉咙黏膜,起到类似“热敷”的效果。
安抚中枢神经系统:一项研究发现,喝热水可以激活舌头上的温度感受器,向大脑传递“温暖”信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焦虑,甚至可能帮助改善睡眠。
帮助身体排毒(需正确理解):这里的“排毒”不是指排出什么神秘的毒素,而是指充足的水分能维持肾脏的正常滤过功能,通过尿液排出身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氮、肌酐等)。热水可能比冷水更能刺激排汗,这也是身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
重要提醒:
水温至关重要: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超过65°C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很可能对人类致癌)。长期饮用过烫的热水、茶或汤,会反复灼伤食道黏膜,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所以,“喝热水”不等于“喝烫水”。
过量饮水有害:对于肾脏功能正常的人来说,适量多喝水有益。但短时间内饮用过量水(例如每小时喝超过1升),可能导致“水中毒”(低钠血症),这是非常危险的。
二、 社交角度:为什么“多喝热水”会让人反感?
“多喝热水”从一个关心的建议变成一个被调侃的“梗”,主要源于它在社交中的滥用和缺乏共情。
万金油式的敷衍:当对方提出“我感冒了”、“我肚子疼”、“我心情不好”等具体问题时,如果只回复一句“多喝热水”,会给人一种不想深入关心、不愿付出行动、企图用最简单的话搪塞过去的感觉。它解决不了问题的核心,也无法提供情绪价值。
缺乏实际行动:真正的关心需要体现在行动上。比起一句“多喝热水”,“我给你倒了杯水”、“我给你买了药”、“我陪你去看看医生”这样的话,显然更有温度和诚意。
性别议题的映射:尤其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在生理期时身体不适,往往需要的是男友的体贴、陪伴和实际行动(比如准备热水袋、红糖水等),而一句轻飘飘的“多喝热水”显得极其冷漠和不负责任,因此成为了“直男式关心”的典型代表。
总结
从生理学上讲:在水温适宜、饮水适量的前提下,多喝热水对于促进消化、改善循环、缓解部分症状是有科学依据的、有用的好习惯。
从人际交往上讲:它是一个低成本的关心话术。如果作为关心的起点(比如说完就去倒水),它是好的;但如果作为关心的终点(说完就没了下文),它就是敷衍的。
给你的建议:
对自己:可以养成喝温水的习惯,但切记不要喝烫水。
对他人:当别人需要关心时,请把“多喝热水”作为一句话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后面最好跟上具体的行动或更深入的关怀。
例如:
“听说你感冒了,嗓子一定很难受吧?多喝点温水会舒服一些,我帮你点了润喉的蜂蜜雪梨汤,等下送到。”
这样一来,“多喝热水”就从一句敷衍的话,变成了真正充满关心的行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