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电影复仇-教育的本质是筛选还是育人?

关于教育的本质是“筛选”还是“育人”,长久以来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实际上,这两种功能在教育体系中并存,但它们的优先级和平衡点,决定了教育的根本导向。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层面一:理想与本质——教育应是“育人”

从理想和哲学层面来看,教育的本质无疑是“育人”

  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启发心智,传递文化,培养个体在认知、情感、道德、体魄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关注的是每个独特个体的内在成长,帮助其发现潜能、塑造人格、学会思考,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 以人为本:育人观强调教育的过程性。它看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领悟和进步,而不是仅仅用一个标准化的分数来定义成功。

  3. 苏格拉底、孔子等古代先贤的教育思想,其核心都是“启发”和“育人”,旨在培养君子、哲人或具备完善人格的公民。

在这个视角下,教育是一盏灯,照亮人前行的道路,其价值在于光本身。

层面二:现实与功能——教育难以避免“筛选”

从社会现实和功能性层面来看,教育系统不可避免地承担着“筛选”的功能。

  1. 社会分工的需要:任何社会都需要将不同能力、兴趣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教育系统,特别是现代公共教育体系,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机制,通过考试、评分、学历认证等方式,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和筛选,为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提供信号。

  2. 资源分配的限制:优质的教育资源(如顶尖大学的名额、高薪职业)是有限的。“筛选”成为一种看似“高效”且“客观”的分配手段。

  3. “锦标主义”的异化:当“筛选”功能被过度强化,教育就容易异化为一场零和博弈的“竞赛”。学生成了竞争者,学习的目的从“获取知识和能力”扭曲为“在考试中胜过他人”。这导致了应试教育、过度内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一系列弊端。

在这个视角下,教育成了一座金字塔,其价值在于人所处的位置高低。

核心冲突与辩证关系

“育人”与“筛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张力:

  • “育人”是个性化的,而“筛选”是标准化的。育人要求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而筛选则需要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以便于比较。

  • “育人”关注过程,而“筛选”看重结果。育人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探索和成长;筛选则只关心最终的分数、排名和学历这些可量化的结果。

  • “育人”旨在创造价值,而“筛选”旨在分配价值。育人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筛选则主要决定现有价值(如机会、地位)的归属。

结论:在张力中寻求平衡

教育的本质首先且必然是“育人”。这是教育的初心和终极价值。如果将“筛选”视为本质,教育就会失去其人文关怀,沦为冷酷的社会分层工具。

然而,我们无法在现实中完全取消“筛选”功能。一个更健康的态度是:

以“育人”为核心目标,谨慎地使用和改造“筛选”机制。

  1. 让筛选为育人服务:筛选不应是教育的目的,而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例如,诊断性评估是为了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为育人而筛)。

  2. 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单一的、唯分数的筛选标准,建立包括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让不同特质的孩子都能获得认可和成功的机会。

  3. 强调终身学习:弱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将教育视为一个贯穿一生的过程。一次筛选的失败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社会应提供更多元、更灵活的成长路径。

总而言之,“育人”是教育的灵魂,“筛选”是教育在特定社会结构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功能。 一个伟大的教育体系,是能够最大限度地用“育人”的精神去驾驭和软化“筛选”的刚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被照亮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