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为什么小人总是得志且备受欢迎?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且普遍的现象,它之所以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是因为它似乎违背了我们所接受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观。

“小人得志”且“备受欢迎”并非偶然,其背后有多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 “小人”的战术优势(为什么他们容易“得志”)

所谓“小人”,通常指的是那些道德感较低、以自我为中心、善于钻营和利用他人的人。在竞争环境中,他们的行为模式恰恰给他们带来了短期优势:

  • 目标明确,不择手段: 他们的目标非常纯粹——个人利益和上位。他们不会被道德、情感或规则过多束缚,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采用各种非常规手段,而守规矩的人则会自我设限。

  • 善于表现和邀功: 他们深谙“做得好不如说得好”的道理。非常擅长在领导或关键人物面前展示自己,甚至将团队功劳据为己有。而很多踏实做事的人则忙于埋头苦干,忽视了 visibility(可见度)的重要性。

  • 精通人际关系(表面功夫): 他们擅长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能快速与掌握资源的人建立密切关系。这种“向上管理”的能力,往往比真才实学更能获得快速晋升。

  • 敢于利用他人: 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地将他人作为垫脚石,通过打压、甩锅、抢功等方式来凸显自己,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 环境与系统的“滋养”(为什么他们能“受欢迎”)

小人能够得志,往往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允许甚至鼓励这种行为。

  • 系统存在漏洞: 任何一个组织或系统,如果评价机制不健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信息不透明(领导听不到真话)、监督机制缺失,就很容易被小人利用。他们能找到规则的灰色地带并游刃有余。

  • 上位者的需求: 有些领导者自身可能能力有限或喜欢被奉承,他们需要一些“听话”、“会来事”的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或满足虚荣心。小人恰恰完美地填补了这个角色。

  • “受欢迎”的真相:这种欢迎可能只是表面现象。 小人的“受欢迎”很可能仅限于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人(如领导、资源掌控者)。他们通过利益交换和表面功夫营造了自己很受欢迎的假象。而对于平级或下级,大家可能只是敢怒不敢言,被迫表现出“欢迎”的姿态,以免被针对。

3. 旁观者的心理与行为(为什么我们感觉他们总是赢)

  • 沉默的大多数: 大多数人是厌恶风险、追求安稳的。即使看穿了小人的行径,但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被报复”的心理,会选择沉默和容忍。这种集体的沉默无形中纵容了小人的行为。

  • 幸存者偏差: 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得志”的小人,因为他们身居高位,非常显眼。而更多失败的小人、以及那些默默成功的君子,则没有被我们纳入观察范围。这给我们造成了“小人总是得志”的错觉。

  • 短期与长期的混淆: 小人的成功往往是短期的。他们的策略在争夺位置、获取即时利益上非常有效。但从长期来看,缺乏真诚、能力和信誉的支撑,他们的地位往往并不稳固。一旦靠山倒下或环境变化,他们很容易摔下来。只是这个“长期”可能来得比较晚,我们暂时没看到。

总结与反思

  1. 这不是常态,但也不罕见: “小人得志”是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现象,并非世界的绝对法则。但它确实提醒我们,美好的价值观需要我们去维护和争取。

  2. 这通常是一种短期胜利: 靠欺骗、利用和钻营获得的成功,就像建立在沙地上的城堡,很难经受真正的风浪。而靠实力、诚信和合作建立的成功,则更加持久和稳固。

  3. 重要的是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看到小人得志,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和不公,甚至怀疑自己坚持原则的意义。但最终,我们无法控制别人,只能决定自己。

    • 选择同流合污,或许能获得短期利益,但会失去内心的安宁和长远的信誉。

    • 选择坚守原则,或许前路更艰难,但赢得的是真正的尊重、坚实的能力和长久的成功。

最后,如果你身处一个“小人”当道、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或许这个环境并不值得你长期停留。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找或创建一个更健康的环境,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