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朋友 电影-第四次金鸡奖提名,易烊千玺与他的“减法人生”
有一种成长,叫“你以为的幸运,不过是沉默的厚积薄发”。2025年9月,当24岁的易烊千玺第四次站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舞台时,人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少年偶像的光环,而是一个用十年孤寂换来的演员勋章。他的故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逆袭剧本,而是一场关于“减法”的生存实验——剪掉喧嚣、削去浮华,最终在寂静中听见角色心跳的回响。
13岁的易烊千玺,曾是组合中那个被镜头遗忘的“边缘人”。签售会上,他的座位前空无一人,而两侧队友的队列却蜿蜒如长龙;海报上,他总是缩在角落,厚重的刘海遮住半张脸,像一道模糊的影子。彼时的舆论场,充斥着对他的质疑:“关系户”“不够亮眼”,甚至有人寄信要求他退出组合。但鲜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沉默的男孩正在完成一场隐秘的自我训练——每天在公交车上写完作业后,他仍会对着车窗反复练习微笑的弧度,直到肌肉发酸。
这种“背景板”生涯,反而成了他观察世界的窗口。他曾说:“演员不该待在舒适区,要当冒险家。” 而他的冒险,始于对流量的“断舍离”。2018年,当同龄艺人争相抢占热搜时,他悄然关闭微博、推掉综艺,将90%的精力投入表演。在《长安十二时辰》片场,他提前半年研读古籍,用毛笔抄写台词,只为让唐代谋士李必的文人气质刻入骨骼;《少年的你》中,他主动要求对手演员真打耳光,让疼痛感催化出小北眼中的倔强与脆弱。导演曹保平后来评价:“他是用身体写作的演员。”
易烊千玺的表演哲学,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笨拙”。拍摄《奇迹·笨小孩》时,他潜入深圳华强北电子厂,每天蹲守10小时观察工人们修理手机的动作,甚至学会了一套完整的零件拆装流程;为演绎《酱园弄》中的盲人算命先生,他闭眼生活三个月,靠听觉记忆空间方位,连倒水时手腕倾斜的角度都精准复刻。这种“肉身实践法”曾让剧组戏称他为“泥人玺”,却也让他的角色拥有了超越年龄的真实重量。
2025年戛纳电影节成为他艺术蜕变的见证。在《狂野时代》首映礼上,他饰演的五个仿生人通过细微的肢体差异展现不同人格——一个眼神从混沌到清明的转换,让外媒惊叹“瞳孔里藏着整个宇宙”。映后十分钟的起立鼓掌中,他眼眶微红、手指发白的细节被镜头捕捉,那一刻的震颤,与他童年时在公交车上紧握扶手的沉默身影悄然重叠。正如影评人史航所言:“他的表演像未完成的草图,却充满生命力。”
易烊千玺的“减法”从未走向封闭。2025年,他以新华社“护苗大使”身份发起《苔花公约》,推动千余家企业改造无障碍设施;在《小小的我》中饰演脑瘫患者刘春和后,他主动联合医疗机构发起就业支持计划,将电影中的“苦难美学”转化为社会行动。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在米兰设计周以艺术策展人身份亮相,用“水境艺廊”展览探讨科技与自然的共生——这些跨界并非玩票,而是他构建表演之外叙事能力的尝试。
与同期艺人相比,他的选择显得“反潮流”。当市场追逐多栖发展时,他专注影视;当商业代言疯狂砸来时,他每年只精选1-2个与价值观契合的品牌。这种克制反而成就了另一种影响力:其代言的珀莱雅产品首日销售额破亿,广告片中“氧糖双抗”的概念被粉丝解读为他对抗行业浮沉的隐喻。
易烊千玺的第四次金鸡奖提名,恰似他成长轨迹的缩影——没有戏剧性的逆袭,只有如年轮般层层累积的笃定。从5岁在兴趣班间奔波的孩童,到戛纳红毯上被世界瞩目的青年,他始终相信“慢就是快”的法则。如今,他主演的电影累计票房达237亿,成为首位00后百亿影帝,但更珍贵的或许是他留下的启示:在这个鼓励张扬的时代,沉默与专注同样能劈开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路。
正如他在自述中提到的:“现在辛苦一些,以后就不辛苦了。” 这句话原是童年时母亲安慰他的话语,如今却成了他赠予年轻一代的礼物。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他的“减法生活”,易烊千玺已走向下一站——用寂静的爆发力,继续改写中国演员的叙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