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大电影6圣者无敌- 被央媒怒批!目不识丁、脑子空空
早在去年,资深演员陈宝国就曾抛出过一个颇具震撼力的提议:金鸡奖提名者以论文形式谈创作体会。
这一提议直接让很多当红明星“下不来台”,他们中间不乏有目不识丁的、毫无文化水平的,甚至央视都已经看不下去,发文怒批。
这些“没有文化”的明星都有谁?
文化翻车现场
星的文化硬伤,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如今,它已经从个人偶尔的尴尬,演变成了一种被反复咀嚼和解读的文化符号,这暴露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短板,更是对职业本身那份应有的深度和敬畏感的缺失。
最直观的,就是基础知识的全面塌陷,这些错误五花八门,从写错别字到搞混基本常识,每次都能精准地踩在大众的槽点上。
顶流艺人王一博,偶像团体出身,能歌善舞,靠着一部《陈情令》人气飙升,外形和舞台能力都相当出众。
可就是这样一位光芒四射的明星,却在提笔写字时屡屡犯错,他不仅把“到此一游”的“游”字写错,还将常用词“一直以来”写成了“一直已来”,甚至连成语“塞翁失马”都未能幸免。
无独有偶,女团成员孟美岐在给高考生手写祝福时,把“金榜题名”的“榜”字写错了,事后不得不公开道歉。
演员白鹿为央视大剧《北上》写的告别文,也被网友指出语法不通、错字连篇,这些错误,说白了都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范畴,也正因如此,才格外刺痛公众的神经。
比写错字更进一步的,是常识的匮乏,演员赵露思,在宣传自己主演的年代剧时,居然对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不甚了了,更离谱的是,她在一次活动中,连中法建交的周年纪念数字都能说错。
如果说,这些常识性的错误还只是让人觉得“文化不高”,那么当一个演员连自己赖以生存的角色都说不明白时,问题就严重了,这直接指向了他们专业性的真空地带。
王一博在宣传电影《无名》时,面对关于角色的深度提问,他时而称问题“没有意义”,时而直接坦白“不知道怎么回答”。这种反应,让与他合作的影帝梁朝伟都显得有些尴尬。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资深演员杨洋身上,当被要求评价对手戏的角色时,他搜肠刮肚,最后只能挤出“白衣天使”这样干瘪的词汇。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刘浩存,在访谈中也难以清晰地阐述自己对表演的看法,这种“大脑空空”的状态,比“目不识丁”更让观众对他们所呈现的作品质量感到深深的担忧。
当这类事件一再发生,官方媒体也下场定调了。“绝望的文盲”、“语言贫瘠得让人尴尬”,这些犀利的标签一出,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从娱乐八卦,正式升级为一个严肃的公共文化议题。
流水线上的速成品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真是这一代年轻人不行了吗?其实,把锅全甩给个人是不公平的,部分艺人文化素养的集体性缺失,更像是现行娱乐产业机制催生出的一种必然结果。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被严重中断的教育路径,如今的“练习生”模式,就像一条提前开启的职业赛道,很多孩子在心智和知识体系都远未成熟的初中阶段,就脱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一头扎进了歌舞唱跳的封闭式训练中。
王一博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职业生涯很早就与练习生训练紧密绑定,演员李庚希,虽然凭借在《漫长的季节》等作品中的表演天赋受到肯定,但她也曾坦承自己学业不佳,并未考入国内顶尖的戏剧院校,而是在中学阶段就由导演徐静蕾引荐入行。
这条路,对很多人来说,是用文化教育的深度,去交换了职业技能的提前起跑,当他们被推向市场后,迎接他们的是另一套更为残酷的法则——流量逻辑的绝对支配。
在这个体系里,演员的文化内涵、专业深度,其权重远远低于商业价值、社交媒体数据这些看得见的指标。
王一博对所属的经纪公司乐华娱乐而言,是具有核心商业价值的“摇钱树”,他的金鸡奖提名,无论是最佳男主角还是男配角,都曾在舆论中掀起巨大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商业版图持续扩张。
演员白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她过往的一些言论,比如自称“男人”和所谓的“小母狗”发言,引发过不小的口碑危机,但凭借着接连不断的热播作品,她的人气依然稳居高位。
这背后,甚至浮现出一种“黑红”也是红的畸形生存策略,当负面新闻也能转化为热度和流量时,谁还会在乎文化素含金量呢?
最后,还有一层坚固的“保护罩”——粉丝文化,在饭圈逻辑里,对偶像的无条件维护是第一要义。偶像写错了字,粉丝会说“谁还没写过错别字”,偶像答不上问题,粉丝会解释“他只是不善言辞”。
这种全方位的保护,在客观上极大地削弱了艺人进行自我反省和提升的外部压力,让他们的错误被轻易地淡化、原谅,甚至被遗忘。
文凭不如文化
围绕这些现象的讨论,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辩题:演员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是那一纸文凭,还是内化于心的文化?
现实给出的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首先,拥有专业文凭,不等于就具备了深刻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刘浩存科班出身,但在被问及自己是否是天赋型演员时,一句“怎么不算呢?”,被普遍认为情商不高,也未能展现出对表演职业的深刻思考。
反观另一位演员周冬雨,她当年以相对不算高的高考分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曾一度引发争议,但分数并没有定义她的上限,她用一部部作品证明了自己对角色的塑造能力,这恰恰说明,学历证书本身存在局限性。
真正的文化修养,是能内化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作品中的,它与原生学历没有必然的强关联。
这里最好的正面例子,莫过于郭麒麟,他初中都没毕业,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公众面前展现出丰富的知识储备、得体的言谈和超高的情商,被大家称赞为“学历不高但有文化”的典范。
再看李庚希,她的表演天赋有目共睹,但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时,那段被批评为语言空洞、词汇重复的获奖感言,又让人不禁思考:天赋和后天的文化修养,到底哪个对一个演员的成长更重要?
行业本身,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学历准入门槛,圈内也不乏像李健、陈都灵这样高学历、自带书卷气的艺人,舆论普遍也拎得清,“文凭”和“文化”不能完全划等号。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陈宝国那个“写论文”的提议,就更能理解其深意了,他要的不是一篇八股文,而是希望行业能重新捡起一把标尺,去衡量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力”和“诠释力”,这,才应该是评判一个演员专业与否的核心标准,而不是被异化的流量数据,或者虚无缥缈的背景光环。
结语
说到底,当下部分流量明星暴露出的“文化赤字”问题,绝非偶然,它是个人在成长路径上的选择、是产业机制重利轻文的导向、也是社会浮躁风气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缩影,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整个演艺行业价值导向与未来是否健康的严肃课题。
想要破局,单靠某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艺人自己真正意识到,文化责任感是其职业生命线的一部分。
需要行业从源头开始,建立起更多元、更重内涵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唯流量论,也需要我们这些观众和媒体,倡导更理性、更健康的审美与评判标准。
最终的目标,是让深刻的文化修养,能够回归为演员职业魅力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用来装点门面的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