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吉祥如意 电影-你喝下的不止是水?研究警告瓶装水健康风险

  • AI会赢得自己的诺贝尔奖吗?这个问题正从幻想变为科学界严肃讨论的议题。尽管当前AI仍无法进行真正的原创性发现,其在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甚至假说提出上的惊人进步,已让部分科学家预测,一个完全由AI主导的诺奖级发现在2050年甚至十年内就可能出现。然而,AI“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质局限,也让许多人对此深表怀疑。
  • 02宇宙上演了一场前所未见的“马拉松式”爆炸。天文学家探测到一次持续长达7小时的异常伽马射线暴,彻底颠覆了其“来去匆匆”的传统认知。这一神秘事件不仅时长惊人,还呈现出奇特的周期性脉冲。为解释这一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大胆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黑洞内爆”模型:一个黑洞闯入伴星内部,从核心将其撕裂。
  • 03你喝下的每一瓶水,可能都隐藏着数以万计的塑料“幽灵”。一项研究综述惊人地指出,瓶装水消费者每年比自来水饮用者多摄入约9万个微塑料颗粒。这些在制造、运输和降解过程中脱落的微小碎片,可直接进入人体,穿越生物屏障,并可能与慢性炎症、内分泌紊乱甚至癌症风险相关。研究者警告,问题的关键在于慢性毒性,并呼吁公众重新审视对一次性塑料水瓶的日常依赖。
  • 04太阳上也会“下雨”,而这个困扰天文学家数十年的谜团,竟被一名研究生解开了。新研究发现,太阳雨(即日冕雨)之所以能在耀斑期间快速形成,关键在于日冕中铁等元素的丰度并非恒定,而是在动态变化。正是这种此前被模型忽略的变化,促使了等离子体的快速冷却与凝结。

10月9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AI会赢得自己的诺贝尔奖吗?有人预测其将很快做出值得获奖的科学发现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越来越强的能力,不仅能分析数据、设计实验,甚至能提出新的假说。这一进展促使部分研究者相信,AI未来或可与顶尖人类科学家竞争,并有望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2016年,索尼AI的首席执行官提出“诺贝尔图灵挑战”,目标是打造能做出诺贝尔奖级别发现的AI系统。挑战要求AI能高度自主地完成从提出假设、规划实验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并最终实现突破。有观点认为,此类“AI科学家”可能在2050年甚至更早实现这一目标。

近年来,AI已多次接近诺贝尔奖。2024年,物理学奖授予了神经网络领域的奠基人,化学奖部分表彰了谷歌DeepMind开发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系统AlphaFold。然而,这些奖项均是为开发AI的科学家颁发的,而非授予AI本身的发现。

当前,AI已能辅助科学家完成诸多任务,例如解码动物语言、推测生命起源等。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Coscientist”系统,能利用大型语言模型指挥机器人完成复杂化学反应。日本AI初创公司Sakana AI则尝试以大型语言模型自动化机器学习研究。

美国研究机构FutureHouse将AI参与科学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处于“辅助协作”的第一阶段;下一阶段是AI能自主提出并评估假设;最终目标是实现完全自主的科学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已展示AI能发现人类忽略的科学线索,并计划举办全球首次全AI参与的学术会议。

尽管前路充满技术、伦理与实用性挑战,推动AI向更高层次科学发现能力迈进的研究仍在继续。能否以及何时见证AI独立赢得诺贝尔奖,仍需时间与持续的探索来验证。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长命”伽马暴颠覆认知,或揭开宇宙灾难新篇章

伽马射线暴是自宇宙大爆炸以来最明亮的宇宙爆炸现象,通常由大质量恒星坍缩成黑洞触发,持续时间仅为数秒至数分钟。然而,今年7月2日,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探测到一次持续约7小时的伽马射线暴,引发了天文学界对是否存在全新宇宙现象的探讨。

研究人员通过多篇预印本论文报告了这次编号为GRB 250702B的爆发事件,观测范围覆盖从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整个电磁波谱。观测显示,这次爆发不仅持续时间异常,其光源还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脉冲特征。欧洲甚大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后续观测确认,其宿主星系距离地球数十亿光年,排除了邻近天体起源的可能性。

关于其成因,学界提出多种理论。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一颗恒星在绕黑洞运行过程中,周期性地被剥离物质,使吸积盘多次产生伽马射线爆发。另一种设想涉及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撕裂恒星产生喷流,但该模型无法解释本次事件中余辉位于星系外围的观测事实。

最引人注目的假说是“黑洞内爆”模型:一颗恒星质量黑洞与一颗膨胀演化中的恒星组成双星系统,当黑洞被恒星的包层拖拽并最终坠入氦核时,从内部撕裂恒星核心,从而产生持久的高能喷流。

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共识。随着观测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论文评审的推进,科学家将继续探讨这一异常现象的物理机制。此次事件的余辉已逐渐消失,天文学家期待未来能捕获更多类似事件,以揭示其背后的奥秘。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你喝下的不仅是水?瓶装水中潜藏的微塑料危机

《危险材料杂志》(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综述指出,一次性塑料瓶装水可能带来显著的健康风险,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

研究表明,个人平均每年通过瓶装水摄入大量微塑料颗粒。与自来水饮用者相比,瓶装水消费者每年额外多摄入约9万个微塑颗粒。这些颗粒尺寸通常在1微米至5毫米之间(纳米塑料则小于1微米),肉眼难以察觉。

这些颗粒主要来自塑料瓶的整个生命周期——制造、储存、运输及降解过程。由于瓶装水包装常使用低质量塑料,在受到挤压、光照或温度变化时容易脱落微小碎片。与其他通过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的塑料不同,瓶装水中的微塑料是直接被消费者摄入的。

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进入人体后可能穿越生物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并分布至各个器官。这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细胞氧化应激、内分泌干扰、生殖毒性、神经损伤甚至癌症风险增加。然而,由于缺乏大规模人体研究以及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其长期健康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

尽管全球多个地区已出台限塑法规,但监管对象主要集中在塑料袋、吸管等物品上,对一次性塑料水瓶的关注相对不足。研究人员建议公众优先选择自来水等替代水源,以减少微塑料的日常暴露风险。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太阳为何会“下雨”?科学家终于找到答案

太阳也会“下雨”,而这一长期困扰学界的现象近日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天文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找到了关键解释。

与地球上的降雨不同,太阳雨发生在日冕层——太阳表面上方极度炽热的等离子体区域。该现象是指较冷而稠密的等离子体团块在日冕高层凝结后,向太阳表面回落的过程。多年来,科学界一直难以理解为何这一过程在耀斑爆发时能够迅速完成。

以往的理论模型假设日冕中各种元素的分布是恒定不变的,但新研究推翻了这一观点。研究团队发现,当模型中引入随时间变化的元素(例如铁)丰度时,模拟结果终于与实际观测相符。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日冕雨如何快速形成”的难题,也使得物理过程更贴近真实情况。

这项发现对太阳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模型认为日冕雨的形成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加热过程,而实际上太阳耀斑可在几分钟内发生。新机制表明,元素丰度的变化足以解释快速冷却与凝结的发生,从而颠覆了对日冕加热与冷却时间的传统估计。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无法直接观测日冕加热过程,过去常以冷却时间为代理指标。如果元素丰度未被正确纳入模型,冷却时间就可能被显著高估。这意味着现有日冕加热理论可能需要重构,也为理解太阳外层大气和能量传输机制开辟了全新方向。

该成果将推动更准确的太阳耀斑建模,未来有望提升空间天气预报能力,对地球日常生活及科技系统防护带来长远影响。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