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电影555-骗经(十二)十八类 妇人骗

《骗经》又名《杜骗新书》,是明代张应俞所著的一部揭露江湖骗术的笔记小说。其中“妇人骗”一类,专门记述了当时社会一些女性利用心计、美色或社会漏洞行骗的案例。这些故事既反映了明代市井生活的复杂性,也展现了作者对世风日下的警示。

由于《骗经》原书故事较多,且“十八类”可能为后人整理时的归纳,以下为您选取并概述几个典型的“妇人骗”故事,并附上简要点评,以体现其核心手法与警示意义:


典型故事举例

1. 哄奸骗:以美色为饵,设局敲诈

  • 故事梗概:有妇人(常与同伙配合)在街市或旅途中等候,瞄准看似老实或外地来的客商。她主动上前搭讪,言语挑逗,或以求助为名,引诱男子至其住处或僻静处。待其入港,其同伙(假扮为丈夫、兄弟或官差)突然闯入,以“捉奸”为名,对男子进行恐吓、殴打,最终勒索大笔钱财方能脱身。

  • 核心手法:利用男性的好色心理,设置“仙人跳”陷阱。

  • 原文摘录(大意):妇人假意与商人交好,引至家中。忽有壮汉持棍而入,骂曰:“何处狂徒,敢奸我妻!”商人惧,尽出囊中金以求免。

  • 警示:“色字头上一把刀”。面对突如其来的艳遇,需保持警惕,洁身自好,勿入陌生私密空间。

2. 拐带骗:假意亲近,拐卖人口或财物

  • 故事梗概:有牙婆或媒婆模样的妇人,专门物色家境尚可但防范意识不强的家庭。她们通过花言巧语取得主家信任,或假借介绍工作、姻缘为名,将人家的女儿、婢女甚至小妾拐带出去,卖往他处。

  • 核心手法:利用职业身份作掩护,骗取信任后实施犯罪。

  • 警示:对于主动上门的媒妁、牙婆,需核查其背景,不可轻信其言,尤其要看管好家中年幼或单纯的成员。

3. 奸情骗:与人通奸,合谋坑害亲夫

  • 故事梗概:妇人与丈夫感情不和,在外另有情夫。二人合谋,设计坑害丈夫。常见手法有:诬告丈夫犯罪、卷走丈夫全部家财与情夫私奔,甚至在食物中下毒,谋害亲夫性命。

  • 核心手法:利用家庭内部关系,里应外合。

  • 警示:此类骗术最为阴毒,揭示了家庭内部因道德沦丧而引发的极端风险。择偶当重品德,治家需有方。

4. 伪饰骗:伪装身份,博取同情或信任

  • 故事梗概:有妇人伪装成寡妇、落难官宦家眷或寻亲不遇的可怜人,在路边向过往行人求助,声称需要盘缠回乡或安葬亲人。其言辞恳切,神情悲戚,容易引发路人同情而慷慨解囊。实则是职业骗子。

  • 核心手法: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美德。

  • 警示:行善亦需辨别。可引导其求助官府或慈善机构,而非直接给予大量现金。


总结与评析

《骗经》中的“妇人骗”并非对全体女性的贬低,而是对明代社会中一部分女性参与诈骗犯罪现象的客观记录(其中不乏文学夸张成分)。这些骗术之所以能成功,往往基于以下几个社会和心理因素:

  1. 利用人性的弱点:主要是利用男性的色欲和人们的同情心

  2. 利用社会信任机制:牙婆、媒婆等职业本应是信任的桥梁,却被不法之徒利用。

  3. 利用法律和道德的盲区:如“捉奸”在当时具有某种“正当性”,容易被骗子利用来敲诈。

  4. 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增加,社会关系趋于复杂,为各种骗术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张应俞编撰此书的目的,在于“触目惊心,防患于未然”。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意外之财、不轻信美色诱惑、不滥用同情之心,方能识破层出不穷的现代骗局。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