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画魂电影-中国房子真的太多了、烂大街了吗?

简单地说“房子太多烂大街了”是过于笼统和片面的。实际情况是严重的结构性过剩与局部短缺并存,即“房子多,但好房子不多,且分布极不均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1. “太多”的证据:总量过剩与结构性错配

a. 总量数据确实庞大:

  • 户均住房超过1套: 根据央行、统计局等机构的调查,中国城镇家庭的户均住房套数已经超过1套,从总量上看,理论上已经达到供需平衡甚至略有盈余。

  • 高空置率: 这是“房子太多”最直观的感受。许多三四线城市、新城新区存在大量的空置商品房,夜晚亮灯率极低,被称为“鬼城”。西南财经大学等机构的调研曾指出,部分三四线城市的住房空置率可能高达20%-30%,远高于国际合理水平(5%-10%)。

b. 结构性错配严重:
“太多”的房子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 地理位置错配: 人口流出或增长缓慢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房子严重过剩。这些地方因过去“棚改货币化”等政策刺激了大量新建楼盘,但产业和就业机会有限,无法吸引和留住年轻人,导致需求枯竭。

  • 产品类型错配: 许多过剩的房子是设计落后、配套不完善、物业服务质量差的普通住宅,或者是偏离核心需求的大户型、豪宅等。而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品质好、地段优的“好房子”依然是稀缺资源。

2. “烂大街”的感受从何而来?

a. 三四线城市的真实体验: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三四线城市或县城,感受到“房子烂大街”是非常真实的。新城区的楼盘鳞次栉比,但入住率低,二手房市场有价无市,难以变现。这些地方的房地产确实进入了下行通道。

b. 预期转变导致的感知变化:
过去20年,房价“只涨不跌”的信仰深入人心。但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坚定执行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房价上涨预期被打破。人们突然发现,房子不再是“稳赚不赔”的资产,甚至可能成为负担。这种心理落差加剧了“房子不值钱了”、“烂大街了”的感受。

3. 问题的另一面:局部短缺与潜在需求

a. 核心城市资源依然紧张:
与三四线的过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强二线城市(杭州、成都、南京等) 的核心区域,住房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这些城市有持续的产业和人口流入,优质地段的房子仍然是稀缺资源,价格坚挺,一房难求。

b. 改善型需求远未满足: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改善型需求非常巨大。这意味着,即便总量过剩,但设计合理、绿色健康、智慧便捷、社区服务好的高品质住房,仍然是市场的“香饽饽”。

c. 保障性住房的缺口:
对于大城市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商品房价高不可攀,但面向他们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等供给仍然存在巨大缺口。这属于另一个层面的“短缺”。

总结与展望

所以,结论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1. 总体过剩,结构分化: 中国房地产已经告别了“普涨时代”,进入了“分化时代”。一二线核心城市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楼市将是冰火两重天。

  2. “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凸显: 住房短缺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竞争的重点是住房的品质和服务。

  3. 风险与机遇并存: 大量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是当前经济的重点风险之一,如何“去库存”并化解相关金融风险是巨大挑战。同时,核心城市的稳健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壮大以及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总而言之,中国的房子不是简单的“烂大街”,而是像商品一样,出现了“滞销品”堆积如山,而“畅销品”依然紧俏的局面。 未来的房地产政策将更加注重因城施策,核心目标是防风险、促稳定,并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