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在没有私桩的情况下,新能源车主的日常补能体验如何,会遇到哪些不便?

没有私人充电桩的新能源车主,其日常补能体验可以概括为:“计划性出行”和“不确定性焦虑”并存,便利性远低于有私桩的用户,但通过策略和习惯调整可以基本满足需求。

下面详细列举他们会遇到的主要不便和相应的体验:

主要不便与挑战

1. 时间成本显著增加

  • 等待时间长: 公共快充桩通常需要30-60分钟才能将电量充至80%以上。这不像燃油车加油的5分钟,而是需要专门规划出一块时间。

  • 寻找桩位的时间: 即使有导航App,到达后也可能发现桩被占用、损坏,或者需要排队。高峰期(如周末晚上)排队1-2小时的情况并不罕见。

2. 里程焦虑与规划压力

  • 电量监控成为习惯: 车主需要时刻关注剩余续航,不敢像油车车主那样等到快没油了再去补能。通常剩余续航在100-150公里时就会开始焦虑,并计划充电。

  • 出行路线依赖充电站: 中长途旅行需要精心规划路线,确保沿途有可用的、且功率合适的充电站。这增加了出行前的准备工作量。

3. 公共充电设施的各种不确定性

  • 桩位被占用或损坏: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免费或低价的慢充桩,经常被车辆长时间占用(甚至包括燃油车占位)。

  • 充电功率不达标: 理论上可能是60kW或120kW的快充桩,实际可能因为电网负荷、桩本身老化或电池温度等原因,只能达到30-40kW的功率,进一步延长等待时间。

  • 支付体验复杂: 不同的充电运营商(如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等)需要不同的App或小程序,且支付流程不一。虽然很多平台在整合,但“一个App走天下”还未能完全实现。

  • 环境体验不佳: 很多充电站设在停车场角落、高架桥下等地方,周边缺乏休息、餐饮或卫生间等配套设施。在等待的半小时到一小时内,车主可能无处可去。

4. 经济成本更高

  • 电费更贵: 公共充电桩的电价通常包括基础电费和服务费,价格远高于居民用电。高峰期(通常是白天和傍晚)的电价可能是家充的2-3倍。

  • 停车费: 很多充电桩设在收费停车场。即使充电的半小时免费,但如果充电+排队时间超过免费时限,就需要额外支付停车费,这大大增加了补能成本。

5. 社区充电的困境

  • 小区安装公共桩难: 即使小区有公共充电位,也常常是“僧多粥少”,需要抢位。老旧小区电力扩容困难,安装公共桩的进程缓慢。

  • “飞线充电”的风险与无奈: 部分低楼层车主可能会冒险使用插线板“飞线充电”,但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且通常被物业禁止。

车主如何应对与适应?

尽管有诸多不便,但广大“无桩族”也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生存策略:

  • 养成“顺路充”习惯: 利用购物、吃饭、看电影、上班等时间,在商场、写字楼等附带的充电站进行补能。将充电时间与其他活动结合,有效利用碎片时间。

  • 善用慢充桩过夜: 一些小区或公共停车场有收费的慢充桩。虽然慢,但可以在夜间长时间停放时充电,电价也相对便宜,模拟“家充”体验。

  • 熟练使用充电App: 熟练使用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以及各家充电运营商App,查看桩的实时状态(是否空闲、是否故障)、价格、功率和用户评论。

  • 选择充电友好的车型: 购买续航里程更长、充电速度更快的车型,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充电频率和单次充电时间。

总结

没有私桩的新能源车主,其补能体验从“随心所欲”变成了“精打细算”。 他们失去了回家插上电就能“满血复活”的最大便利,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和规划精力。

然而,随着公共充电网络越来越密集、充电速度越来越快、支付方式越来越统一,这种不便正在逐步缓解。对于大多数城市通勤用户而言,只要规划得当,无桩用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其体验的便利性和从容感,与有私桩的车主相比,仍有天壤之别。因此,“有条件安装私桩”依然是购买新能源车前需要优先考虑的关键因素。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